祖祖輩輩挑水喝的山村有了自來水——記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京山市楊集鎮黨委書記楊國娥
摘要:通水通路,發展葡萄產業園。菖蒲村脫貧出列,依山就勢發掘菖蒲文化,成為京山市美麗鄉村“網紅村”。胡永民老人被安排到葡萄合作社務工,年收入1萬多元。
中國發展網訊 說起今年2月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榮譽的楊國娥,貧困戶胡永民拉著記者,走進灶房,他擰開水龍頭:“要不是楊書記,咱哪用得上自來水,還不得一輩子挑水挑到頭!”
胡永民挑水挑怕了。兩年前他還在半擔半擔地挑水,那時他已經72歲了。可有什么辦法呢?楊集鎮地處大洪山余脈,全鎮80%以上都是山,菖蒲村更是典型的山區缺水村。數百年來,這個村祖祖輩輩都靠挑山泉水過日子。每天早上,往返一兩個小時挑滿水缸,是山民最基本的生活方式。
水是好水——山泉水,路卻不是好路——蜿蜒在山間、坡地的羊腸小道,一到雨雪天泥濘不堪。胡永民說,好幾次,他腳下一滑摔倒在地,全身是泥,水潑了一地,水桶也摔壞了。他爬起來就罵呀,罵這破路、罵這窮山、罵這缺水的日子,“可罵完了,水還得挑,日子還要過不是?”
胡永民的爺爺老了,他父親幫著挑水;父親老了,胡永民幫著挑水;胡永民老了,他卻讓后生們都分了家,到外面去過日子,試圖逃避這肩挑背扛討水吃的魔咒。
也不是沒想過辦法。菖蒲村黨支部書記高天貴回憶,上世紀90年代,村里動員群眾引山泉水進村,結果不到一個月就沒水了;2000年以后,大伙又想著建水窖儲水,投工投勞建了十幾個水窖,卻發現時間一長,水變臭了。2010年后,大伙又在政府支持下打機井,最深一口井打了100多米,還是沒水……時間長了,很多人不再抱什么希望了。
2018年冬,新上任的楊集鎮黨委書記楊國娥來到菖蒲村走訪貧困戶。胡永民對她說:“我年紀大了,最大的困難就是吃水難,盼著閉眼前能看到村里挖出水來。”第二天,楊國娥就出差了。連著好些天,她進省城、上北京,找各級水利部門爭取資金、對接專家。2019年6月,菖蒲村自來水廠建設項目動工。從6月初到9月底,楊國娥一頭扎在工地上。酷熱夏季,她基本上都和設計單位的工程師一起找水源、定線路、協調征地、督促施工。
2019年9月29日,自來水廠建成,水質檢測合格,8000米入戶管道鋪好,擰開水龍頭,清亮亮的自來水到家啦!整個菖蒲村雀躍了!幾百年來挑水的生活一去不復返,大伙高興地請來施工隊員和鎮村干部一起見證通水的喜悅,卻找不到他們的“拼命女書記”。高天貴向大伙解釋:“楊書記已經3個多月沒回家,眼下水總算通了,她也該回家看看了。”
歷時兩年解決三口堰村和菖蒲村200多戶群眾的安全飲水問題;做通新廟村7戶貧困戶的思想工作,妥善完成易地搬遷……三年來,楊國娥走遍楊集鎮407戶貧困戶,帶領黨員干部把脈開方、分類施策,謀劃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具體舉措,大力發展袋料香菇、銀杏采葉圃、中蜂養殖、葛根四大扶貧主導產業。支持農戶發展中蜂養殖1.6萬箱,95戶脫貧;引導農民種植袋料香菇150萬棒,63戶脫貧;扶持銀杏采葉圃產業4.3萬畝,140戶脫貧……楊國娥算起產業賬,“產業起來了,穩定脫貧就有了保障,鄉村振興就有了基礎。”
通水通路,發展葡萄產業園。菖蒲村脫貧出列,依山就勢發掘菖蒲文化,成為京山市美麗鄉村“網紅村”。胡永民老人被安排到葡萄合作社務工,年收入1萬多元。令他傷感的是,老伴去年過世,“苦了一輩子,好日子來了,她卻沒福氣享受。”身邊人相勸:“政策好了,發展好了,后生們都能享受到這好日子了不是?”老人咧嘴一笑:“也是。”(廖亮 李思輝 張夏潔)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