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新孟良崮戰役”
摘要:皇營村村民段遵起感慨地說:“看到他們騎車下村入戶,進田頭,大伙兒都高興,黨員干部艱苦樸素的作風又回來了,他們不但及時把黨的好政策及時傳達給我們,而且在我們遇到難題時,總是在第一時間給予幫助。”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李鋒 記者尹明波報道 在2月25日召開的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山東省發展改革委選派蒙陰縣第一書記工作隊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殊榮。
2020年10月11日,山東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周連華(右三)調研第四輪第一書記幫扶工作。葉麗江/供圖
2019年11月21日,山東省發展改革委一級巡視員梁文躍(右三)一行觀摩第一書記幫包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果。葉麗江/供圖
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第四輪第一書記工作隊同志合影(由左至右孫少博,劉占功,張弸,劉鵬,劉賢亮,葉麗江,程廣濤)。葉麗江/供圖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自2012年開始山東省發展改革委共派出四輪、共30名第一書記到蒙陰縣任職第一書記。工作隊按照委黨組要求和部署,積極主動轉換角色,抓黨建、定規劃、上項目,既在基層和一線加強了鍛煉,又幫助基層解決問題,推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真正把心沉到基層一線,嚴格要求、以身作則,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低調務實的工作作風,樹立了“第一書記”的良好形象。
紅色革命老區蒙陰縣,是著名的孟良崮戰役發生地,典型的山區縣、生態縣,因盛產蜜桃而有“崮秀天下,世外桃源”的美譽,但發展落后。工作隊的第一書記們進村入戶,吃住在村,解百姓憂、紓百姓難,以村“兩委”班子和黨員隊伍建設為抓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特色產業項目,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準扶貧路徑,形成了“131”“125”等工作法,先后爭取各項幫扶資金1.83億余元,發展產業項目131個,增加村集體收入392.7萬元,助力1359戶貧困戶順利脫貧,打贏了脫貧攻堅“新孟良崮戰役”。
摸村情、聽民意,黨群連心橋架起來
在蒙陰縣垛莊鎮,工作隊的第一書記們每人都有一輛“專車”——捷馬牌電動車。這事,還得從2012年3月說起。
當時,以李秋生為組長的第一輪第一批選派第一書記工作隊到村后,迅速撲下身子摸情況、謀發展。他們幫扶的村多是合并村,村民居住分散,自然村之間遠的相距10多里山路,為便于工作,第一書記們每人購買了一輛電動車,作為代步工具。他們騎車到村里訪民情、察民意,家家戶戶情況掌握地一清二楚,老百姓有事隨叫隨到。
皇營村村民段遵起感慨地說:“看到他們騎車下村入戶,進田頭,大伙兒都高興,黨員干部艱苦樸素的作風又回來了,他們不但及時把黨的好政策及時傳達給我們,而且在我們遇到難題時,總是在第一時間給予幫助。”
任職以來,第一書記們克服走訪戶數多、外出務工人員多、春耕生產忙等實際困難,騎著電動車深入到農家庭院、田間地頭,發放《走訪入戶調查表》和《“五通十有”情況調查表》,了解群眾所思、所想、所急、所盼,建立村情民意檔案,并將第一書記服務聯系卡親手交到百姓手中,對群眾反映的吃水、灌溉、道路、種植、養殖等方面的問題,及時協調有關單位,給予妥善解決。
一輛電動車,架起了黨群連心橋。一年時間,工作隊先后爭取幫扶資金1000余萬元,解決了行路、吃水、上學等一批群眾急需、急盼解決的難點熱點問題。第一書記們樸素務實的愛民形象、扎實的工作態度和良好的工作成效受到了村民的一致贊揚。
強陣地、抓班子,村支部戰斗力強起來
羅藝堯是第三輪選派桃墟鎮閻莊村第一書記,他第一次到村里開黨支部會,就被雨淋了個透。原來,會議通知是9點開會,但直到10點多60名黨員才稀稀拉拉來了不到30人。很快,雨便下了起來,他們本來坐在馬扎上,后來雨越下越大,會議只能冒雨進行。
原先的村辦公室已經不記得是哪年修建的,因為年久失修,早已廢棄,這個下轄9個自然村2200多人的大行政村,多年來一直處于“露天”辦公狀態。工作隊隊長高建軍表示,閻莊村并不是個例,桃墟村、魏城社區、陡山社區、吉寶峪青崖村、前城村、安康村,總共7個幫包村,4個沒有辦公場所、3個破舊不堪,黨建陣地幾近“失守”。
面對這一難題,工作隊認真研究相關政策,了解到民政部門鄉鎮農村社區服務功能提升專項資金能夠支持黨建陣地建設,在向省發展改革委領導匯報后,工作隊和有關處室多次到省民政廳主管處室對接工作,客觀反映實際困難,“眼見為實,把他們請到村里實地看看,他們也就明白了辦公場所對于這些貧困村的重要性。”
140萬資金很快到位,工作隊以此為杠桿,又撬動了市、縣配套黨建陣地建設資金380萬,新建基層黨組織辦公場所4個、改造提升3個,“黨員群眾坐著馬扎開會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
“6個村,2個五星級黨支部,2個四星級黨支部,還有2個黨組織軟弱渙散村。”作為第四輪工作隊隊長,劉鵬回憶剛來任職時的情形。“軟弱渙散”,那就對癥下藥。沈家莊村“兩委”班子年齡偏大,戰斗力不強,是典型的軟弱渙散村。張華杰作為20多年的老支書,思想保守。工作隊“磨破嘴皮”,經一番教育鼓勵,重新激發了老支書的干勁。同時培養后備力量,40多歲的張建華電商做得風生水起,是致富帶頭人,經與鄉黨委溝通決定把他吸納到班子中來,選為支部副書記。同樣的現象,還發生在長嶺村。老書記得了重病,精力體力跟不上。工作隊經慎重考慮,做通了老書記的思想工作,將年輕的村會計趙尊武選為新任村支書,同時,老書記繼續擔任村主任。新老書記實現“無縫銜接”,帶領群眾積極落實各個項目。
通過“強班子、帶隊伍、育骨干”三級聯動,激發動能、激活內力。建立派出單位黨支部與幫包村黨支部“結對子”機制;按程序完成了1名支部書記改選;培養后備干部11人、產業帶頭人8人,培養入黨積極分子18人,發展預備黨員7人。1個村黨支部被臨沂市委表彰為“先進基層黨組織”,1名黨支部書記被評為“鄉村振興好書記”,2個軟弱渙散村完成整頓。
強產業、促發展,村集體村民富起來
隆冬時節,吉寶峪青崖村的產業大棚內溫暖如春,村民亓發林正在修剪葡萄枝,大棚內種的是高溫葡萄,對他這個老果農來說,高溫葡萄還是第一次種植。“第一次種,各方面的管理還不是特別理想,不過收益還行,去年夏天,一棚葡萄10多塊錢一斤,讓電商全要去了。”這個大棚造價20多萬,是第三輪工作隊為吉寶峪青崖村帶來的產業扶貧項目之一。像這樣的高標準大棚,在7個村共建設了28個,有效改善了幫包村的種植結構。
脫貧致富,產業是基礎。第一書記駐村前,7個幫包村集體經濟基礎非常薄弱,引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能力并不強。有411戶、850人剛剛實現脫貧,基礎尚不牢靠,容易返貧;另有39戶、64人由于體弱多病、喪失勞動能力等原因尚未脫貧,脫貧攻堅任務十分繁重。在經過大量的走訪調研,結合實際,工作隊精心編制了《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第三輪第一書記幫包貧困村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工作規劃(2017-2019年)》,大棚就是這個《規劃》中首先要抓的產業項目。
“工作隊整合720萬產業扶貧資金,在前城、安康建設生態觀光大棚,發展草莓采摘、鄉村旅游和農家樂,在其余5個村建設冬暖式大棚,發展西紅柿等反季節蔬菜和甜瓜、葡萄、西瓜等優質水果種植。大棚建好后,我們無償移交給村委會,讓它成為村集體的產業。村集體通過租賃收益分紅模式,為7個幫包村集體年增收40萬元,并帶動貧困戶平均增收1400多元。”工作隊隊長高建軍介紹說。
2019年4月,蒙陰縣舊寨鄉迎來了第四輪工作隊,舊寨鄉因盛產蜜桃而被稱為“桃花源”,但由于地處偏遠,發展落后。駐村以來,工作隊齊心協力、共謀發展,讓“桃花源”煥發了勃勃生機。
北樓村地處“世外桃源”田園綜合體核心區域,高效農業園區初具規模,古橋、古槐、古街等旅游資源豐富,工作隊突出特色農業和旅游服務業,整合資金197萬元建設“農創中心”,探索一、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子,引領帶動產業轉型。
書堂村是傳統的黃桃種植區,果品產量高,品質好,但應季果品集中上市,增產不增收,工作隊以大棚桃種植作為突破口,生產反季果品,實現增產增收。
沈家莊、長嶺、大上峪、呂家莊子村發揮村內閑置房屋多的優勢,重點發展分散式光伏項目。
利用閑置土地,工作隊整合6個村扶貧資金405萬元,建設蓮汪崖黃桃交易市場。
第四輪工作隊任職以來,共爭取、整合資金1000余萬元,建設520千瓦光伏電站1座,1500噸果品冷庫1座,1500平方米“農創中心”和商業樓1棟,高標準農業大棚12座,培育規模電商企業1家,年增加集體收入80余萬元,493戶貧困戶順利脫貧。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