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高質量服務鄉村振興有六個發力點
摘要:鄉村振興涉及領域寬、地域廣、對象多、投入大,需要充分發揮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作用,加快彌補制度短板和薄弱環節,注重業務成本可負擔和商業模式可持續,為實施鄉村振興提供更高質量的金融支撐。
劉 峰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中重要的基礎性制度。
中國銀行業協會黨委副書記、秘書長劉峰
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應該提高政治站位,切實增強政治性和人民性,高質量地助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近年來,銀行業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成效顯著。第一,農村金融服務基本實現全覆蓋。截至2021年末,銀行業機構鄉鎮覆蓋率達到97.13%,基礎金融服務行政村覆蓋率達到99.97%,做到了基礎金融服務不出村、綜合金融服務不出鎮。第二,農村信用基石得到夯實,農戶信用檔案建檔率逐步提高。其次,是金融資源持續向鄉村地區傾斜。銀行業不斷加大涉農領域信貸投入,截至2022年6月末,全國涉農貸款余額47.1萬億元,同比增長13.1%。與此同時,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金融服務質效也在不斷提升。優先服務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將國家重點關注的種業安全、谷物種植等列為鼓勵進入類重點行業。最后是各項金融服務保障機制更加健全有效。加強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頂層設計,設立專營鄉村振興的服務機構和團隊,提高專業化運營和服務能力。
鄉村振興涉及領域寬、地域廣、對象多、投入大,需要充分發揮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作用,加快彌補制度短板和薄弱環節,注重業務成本可負擔和商業模式可持續,為實施鄉村振興提供更高質量的金融支撐。
一是打造廣覆蓋、有差異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農村發展程度、金融服務需求差異較大,亟待建立層次分明、優勢互補的差異化金融服務體系。部分地方中小銀行對大型銀行業務下沉感到有壓力。建議不同類型銀行應找準自身職能定位和優勢開發性、政策性銀行應加大轉貸資金投入力度,重點滿足期限長、投入大、收益低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資金需求,探索針對“三農”業務的風險共擔轉貸款產品,通過與轉貸行風險共擔方式,有效降低融資成本。大中型商業銀行應依托網點覆蓋面廣、業務類型全、科技實力強的優勢,堅持信貸資金源于當地、用于當地、小額分散原則,加大首貸、信用貸投放力度,將縣域分支機構存貸比提升至合理水平。地方中小銀行應依托人緣地緣親緣的距離優勢、親和優勢,不斷提升鄉村振興服務能力和公司治理水平。
二是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當前,農村地區信用體系建設仍較為落后,信息不對稱問題較為突出。實踐中,銀行既無法準確掌握客戶資產狀況等基本信息,也缺乏征信用信記錄等信用信息,從而衍生出農村金融消費活躍度不高等問題。建議推動建立由政府主導、各方共同參與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聯動機制,通過提高農戶信用檔案建檔率、優化評定農戶信用等級機制、培養農村誠信文化等開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發揮好政府性融資擔保公司和風險補償基金增信擔保、減費讓利的作用,健全政府、銀行、保險、擔保公司風險協同分擔機制。有效盤活農村土地、制度等要素資源,適度擴大抵質押物范圍和方式。
三是強化數據信息整合能力。目前,各地陸續建立了涉農信用信息的金融服務平臺,但數據更新迭代頻率不高,應用場景不豐富,數據可用性較低。同時,商業銀行單體采集還存在成本高、重復作業以及信息可信度不高等問題。建議在完善各地涉農信用信息數據平臺基礎上,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各地平臺間高效互聯互通,通過可信手段建立涉農數據傳輸共享機制。推動構建全國統一的數據歸集、共享和應用平臺,整合農村土地確權、土地流轉、農業補貼、稅收、保險、鄉村建設項目等涉農有效數據,提高公共數據開放程度、效率,在信息查詢、供需對接和抵押登記等方面為供需雙方提供便利。完善動產和權利擔保統一登記制度,擴大動產融資統一登記公示系統應用,推動各類農村動產融資業務快速增長。
四是拓寬多元信貸資金渠道。目前,涉農領域相關的結構性貨幣支持工具以央行支農再貸款為主,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支農再貸款余額5161億元,相較于高達40多萬億元的涉農貸款余額來說,仍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建議進一步建立完善激勵機制,用好涉農再貸款政策,如對涉農貸款增量部分可按比例提供激勵資金等。另一方面,積極發揮資本市場撬動社會資本、高效配置資金的優勢,充分利用當前以及今后一段時期內市場流動性較為充裕且利率中樞下移的窗口期,比照小微企業金融債發行模式,支持商業銀行發行鄉村振興金融債,為農業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供長期穩定、低成本資金。
五是著力破解“新市民”金融服務難題。新市民中包含了大量農村人口,這些群體的創業形態、收入狀況、融資需求等與傳統金融服務的適配性較差,存在新市民金融供給不充分不平衡的問題。新市民金融服務也屬于廣義上的三農金融服務。因此,建議銀行機構充分認識新形勢下三農工作的新需求,針對新市民群體靈活就業、流動性大等特點,通過優化已有產品、開發專屬產品、創新信用評價手段、提高受理和審批效率等,擴大產品和服務供給。同時,進一步做好金融知識普及,合理減免費用,降低貸款利率,推動降低新市民金融服務成本,提高新市民獲得感。此外,健全城鄉金融資源雙向循環的服務體系,暢通城市居民到農村投資興業的渠道,促進更多資源要素向鄉村聚集。
六是進一步提高數字金融服務水平。當前,農村地區基礎金融服務仍存在功能相對單一、服務成本較高等問題偏遠地區還存在盡職調查阻礙大、授信缺乏有效數據支撐、貸后風險管理難度大成本高等問題。建議加快提升農村數字金融水平,推進全流程數字化移動展業,引導涉農主體通過線上渠道自助獲取金融服務;開展農村網點服務模式創新,將流動金融服務和自助銀行服務結合起來。積極發展涉農供應鏈金融服務,高效整合資金流、物流、信息流,依托核心龍頭企業,深度挖掘、快速響應場景需求。運用衛星遙感、大數據等前沿技術,對生產經營情況進行動態監測,完善信用評價模型和風險監控機制,將經營數據轉變為融資信用,有效解決抵質押難題。
推動金融高質量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程,需要我們進一步增強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強化系統思維、戰略思維,深刻把握金融發展規律,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高質量發展之路。(作者系中國銀行業協會黨委副書記、秘書長)
責任編輯:宋璟